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于都“三板斧”推进产业扶贫

    信息发布者:yhxin168
    2017-09-22 13:39:02    来源:凤凰江西网   转载

    鲜嫩的黄瓜、红色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青绿色的西葫芦……连日来,于都县梓山瑞盛蔬菜产业基地蔬果飘香,当地农民正在基地忙碌着。该基地引进福建漳州龙头企业,发展大棚蔬菜种植2000余亩,带动当地316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这是于都县抓实项目建设,用好首位产业、特色产业、兜底产业“三板斧”推进产业扶贫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于都县以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大力推进蔬菜首位产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和光伏发电兜底产业的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该县共引进农业龙头企业22家,成立农业合作社569个,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2.5亿元,带动农户3.8万户,户均增收1500元。

    打造蔬菜首位产业,铺就脱贫绿色通道。为策应赣州市打造105国道和323国道沿线蔬菜产业带部署,于都县将蔬菜产业定位为全县现代农业首位产业,引进江苏启东、山东寿光和福建漳州等地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在梓山规划建设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每年为市民提供时鲜富硒蔬菜6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带动周边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同时,该县挖掘资源优势和富硒品牌潜力,(下转4版)(上接1版)在段屋、罗江、禾丰、银坑等乡镇规划建设4个千亩蔬菜产业基地,引领当地农民抓好富硒蔬菜、水稻等的种植、加工及销售,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梓山镇潭头村贫困户何园面联合乡邻,在瑞盛蔬菜产业基地承包了10亩地,19个大棚,每人月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发展种养特色产业,汇聚脱贫“组合动力”。近年来,于都县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黑山羊、毛竹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项目,并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推陈出新,推行庭院、规模、循环等养殖模式,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休闲农业结合,不断激发特色种养业活力。今年一季度,该县生猪出栏近15万头,家禽出笼超213万羽,水产养殖4.9万亩。

    此外,于都县还出台了支持贫困户发展“短平快”种养产业奖补政策,广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种养生产发展模式,着力把特色种养业打造成贫困群众的增收“加速器”,先后培育和发展了祁禄山镇蜂蜜,新陂乡葛根,贡江镇中草药等一批种养特色产业合作社。在禾丰镇库心村,陷入“养虾”失败困境的贫困户赖东斗,在合作社的帮助下转行专门养殖鸭嘴鱼,最终“抓虾不成抓鱼成”,每天销售鱼净赚几百元。

    建设光伏发电产业,兜底扶贫“阳光增收”。光伏发电技术成熟,投资回报率较高,操作简单,一次性投资,可长期受益。为切实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于都县把光伏发电产业当作重要的扶贫产业加以培育,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微利经营与让利于民相结合、输血脱贫与造血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打造了罗坳大桥古嶂移民新村、岭背镇滨河移民社区和禾丰镇大字小西湖移民社区等一批光伏发电产业精品示范点。

    于都县出台政府企业双补助政策,发放贴息“光伏贷”,设立光伏产业过渡性基金,探索光伏产业财产保险,通过“公司+农户”联营等方式,扶持自有房屋符合安装条件的贫困户安装光伏发电机组,对不具备条件的贫困户,推行贫困村“农户合作”模式,另利用村委会或村小学的屋顶、山坡,建设屋顶或地面分布式电站,发电所得收入由参与贫困户自行分配。目前,该县完成“一村一站”模式村级光伏发电站建设357个,完成“一户一站”模式户用电站3243户,带动1.5万余人贫困人口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打赏捐赠
    1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faq1231232017-09-22

    于都县干的好。干的漂亮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